品牌故事

Brand story

杜康酿酒醉刘伶,一醉三秋始醒来
hsc1

开云体育酒业“醉三秋”品牌与魏晋名士刘伶渊源颇深。刘伶(约221年—300年),字伯伦,魏晋沛国(今安徽濉溪)人,在“竹林七贤”中被誉为“醉侯”、“酒仙”、“酒圣”,作有《酒德颂》,“杜康酿酒醉刘伶,一醉三秋始醒来”的故事在阜阳传诵一千七百多年。魏晋时期,酒圣刘伶经常云游到汝阴(今阜阳),过着纵酒放达的生活。公元265年的一天,刘伶偕诸友行至汝阴城外,来到酿酒大师杜康后人在颍水岸边开设的酿酒作坊,名曰“杜康酒林”,门前挂着一条杏黄酒帘,上书两句词“杜林美酒三大碗,不醉三年不取钱”。酒家自称“此酒家传手艺,采用蓬莱仙水酿制而成,遇到有缘人三年不取钱,无缘人千金不卖酒,看先生仙骨道体,似有仙缘,愿赊酒一壶,好者传名;三年后我再取钱。”刘伶连喝三碗,酩酊大醉,三年未醒。刘伶夫人和朋友误以为刘伶已死,将其埋葬。待第四年杜康后人杜林来取钱时,刘伶方从棺材中醒来,惊呼:“三年矣,如今身处何地?” 于是杜康后人就给此酒取名“醉三秋”。在阜阳颍河流域,“刘伶一醉三秋”的故事广为流传,2012年入选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颍东区口孜镇现存有刘伶墓遗址、杜康烧酒遗址,还有刘伶村、杜康村两个古村落,人文和自然景观依存。

刘伶一醉三秋的传说故事有头有尾,相当完整。大体有三个版本,一说刘伶一醉三年醒后升天;一说刘伶一醉三年醒后离开颍州;还有一说刘伶醉酒三年后死于阜阳口孜镇,而且有刘伶墓为佐证。原阜阳市地方志办公室编印的《民间故事选》中,曾载有吴兆洛、刘奕云搜集整理的《杜康造酒醉刘伶》的传说。北宋文学家欧阳修、苏轼担任颍州(今阜阳)知州期间就对醉三秋酒情有独钟。庆历五年(1045)秋,欧阳修在赴任滁州知州途中路过颍州,因酷爱醉三秋酒而在滁山自号“醉翁”;熙宁三年(1070)改号“六一居士”,次年辞官退休定居颍州,将“颍酒一壶”作为“六一”重要组成部分,欧公寓酒于个人字号,应与颍州府所产的“风曲”“银条”两大贡酒、“香泉”名酒、“绝佳于旧日”的颍酒和“刘伶一醉三秋”的传说有关。自清代以来,阜阳本地的文人学者开始整理“刘伶一醉三秋”的传说,阜阳地方史志和文史资料均有收录,与“刘伶一醉三秋”传说有关的书法、绘画、诗词等文艺作品也很多,“刘伶一醉三秋”的传说已经成为阜阳乡土文化和酒文化的亮点。开云体育酒业“醉三秋”的酒名即源于这个传说,现已成为阜阳特产(1989年版《辞海》)。

明清至民国时期颍州最著名的百年老字号之一,历时400余年而长盛不衰。

大升酒坊创办于明代正德二年(1507年),大升酒坊创始人是晋商侯大升, 他于明代正德元年 (1506年)从山西高平县石末乡侯庄村来到南京(南直隶)凤阳府颍州(今安徽阜阳), 在桂花街北头(今胜利南路)开设酱腌作坊,以生产经营食醋为主、兼营酱油、醅瓜、腌菜、包瓜菜、青方腐乳、五香腐乳等多种酱菜,立“大升”商号(后于清代乾隆年间迁至颍州城北门外东顺河街口,以便扩大规模)。为增加花色品种,扩大经营范围,明正德二年(1507年)),侯大升在颍州城东七里河的颍河码头附近创办酿酒槽坊, 取颍河甘洌之水与地产红高粱酿造白酒,成为“大升”商号下的大升酒坊。此后,大升酱园与大升酒坊结成一对享誉盛名、相互带动的“孪生品牌”,在颍州城乡和周边地区兴旺发达数百年。


大升酒坊革新山西清香型白酒生产工艺,改“地下缸窖、清蒸清渣发酵为“地下泥窖、混蒸续糟”发酵,探索出浓香型白酒“老五甑”酿造工艺并日臻成熟,生产规模由小到大,不断发展,到清初顺治年间,雇工多达50余人,资金达白银两万多两,酒类产品逾10种。到晚清侯治正掌管时期,生意最为兴隆, 高粱白酒、侯大升陈醋和酱菜畅销安徽、河南、江苏、山东各地,享有极高声誉。清末安徽巡抚冯煦(1842-1927年)主修的《皖政辑要》记载:“高粱酒,颍州府制”。当时,大升酒坊生产的高粱白酒知名度高,在白酒市场颇占份额。如今的“醉三秋”、“颍州佳酿”等历史名酒即是颍州高粱酒的延续和传承。


侯锡珽到颍州府重振生意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在反洋教斗争中,颍州府老北关一带被纵火焚烧,大升酱园老店被烧毁,大升酒坊在城内店面也受到损毁。山西高平县侯氏族长侯文华随即委派侯锡珽(1855-1927)到颍州府,重振生意。侯锡珽逐渐修复作坊和店面,新建了简易厂房和库房,生产过程管控严,下料足,原料真,工艺精,把关严,服务好,真正做到货真价实,童叟无欺。一系列改革新举措,迎来了生意复苏,大升酒坊和酱醋业务重新回归领先地位。


民国初年,大升酒坊和酱园的股东多至几十家。当时位于东七里河的颍河码头因水患频发而逐渐沦落、荒废,大升酒坊也因颍河多次决堤泛滥而饱受水患之害。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夏天,黄河花园口决堤,已经压池投料的发酵窖池被泥沙淤塞淹埋,颍河漕运和陆路交通受阻,酒坊被迫迁址于地势较高的泉河上游的龙王堂集(今颍州区九龙镇)。1948年阜阳解放前夕,随着解放战争取得节节胜利,货币贬值,物价飞涨,市场一片萧条,大升酒坊经营困难,只得缩小门面、化整为零,经营规模不及当时的蕴泰酒坊。



阜城民国时期规模最大的酿酒作坊

蕴泰酒坊始建于于民国十一年(1922年),是阜城民国时期规模最大的酿酒作坊,是与阜城百年老店“大升酒坊”、“大升酱园”齐名的知名商号。时任阜阳山(西)陕(西)会馆首任会长、晋商霍蕴年以现洋1000元出资,在阜城北关开设“蕴泰”酱园厂,分设酱坊、白酒坊、醋坊、豆腐坊,生意十分兴隆,其产品可与大升酒坊、大升酱园的产品相媲美。


霍蕴年是山西省阳城县北留镇人,精明能干,擅长经商,曾任“宝兴隆”钱庄经理。民国十八年(1929年),霍蕴年在城西南泉河附近的龙王堂创办“北留酒厂”,人称“蕴泰酒坊”、“蕴泰酒厂”,生产高粱大曲酒,酒香味厚,享誉阜城。几年后,霍蕴年的蕴泰酒坊雇工增至70多人,并在上海、天津、武汉等大城市长期驻有“庄客”(推销员),长期联络业务。新中国成立前,蕴泰商号的酒坊和酱园资产近百万元。


两家酒坊合并得以传承至今,重焕生机
  • 1949
  • 1970
  • 1993
  • 1994
  • 至今
酒坊合并重焕生机

1949年7月 酒坊合并重焕生机 1949年7月,阜阳县税务局接管蕴泰酒坊,并将大升酒坊等数家私人酒坊并入蕴泰酒坊,并从阜阳、阜南、颍上、蒙城、临泉等地抽调人员成立阜阳县酒厂,成为当下开云体育酒业的前身,大升酒坊及蕴泰酒坊这两个百年老字号得以传承至今,重焕生机。

发展新时期,改革新征程

到了1970年,投资32万元建成的酿酒车间年产1500吨;1989年投资350万元继续扩大生产规模。进入20世纪九十年代以后,伴随着邓小平同志的南巡讲话,开云体育酒迎来了发展的新时期,工厂变化日新月异,踏上了改革新征程。

在改革的大潮中踏浪前行

开云体育酒在改革的大潮中踏浪前行,1993年11月,公司率先在同行业启动人事、用工、分配等三项制度改革,“能上能下”、“不换思想就换人”、“敢为天下先”、“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的精神在奋进的开云体育人的身上得到了完美的诠释:产销和利润指标连年翻番,老字号焕发了勃勃生机。

跨越性的发展,成功上市

1994年,随着开云体育、种子酒两大白酒品牌的成功上市推广,企业有了跨越性的发展,产品畅销大江南北,时有“南有茅台、北有种子”之誉。1998年,公司发行股票获得中国证监会的核准,成功在上海交易所上市交易。

千年颍州酿酒史,代代传承酿酒人

2006年,通过国有企业股权分置改革,开云体育酒甩掉了沉重的历史包袱,解决了一些历史遗留问题,轻装上阵,业绩蒸蒸日上,恒温窖藏醉三秋风靡省内,引领了徽酒新风尚。同时,由公司主持制定的《柔和型白酒》地方标准,由安徽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实施,标准号为“DB34/T 1315-2010”,这也是国内白酒行业唯一一 部柔和型白酒官方技术标准。

70年间,开云体育培育了“开云体育”“醉三秋”“种子”“和泰”“颍州”等五大白酒品牌。其中,“开云体育”“醉三秋”两个商标荣获中国驰名商标,“颍州佳酿”被商务部认定为“中华老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