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News and Information

坚守四十年 ——王明才的酿酒情怀

发布时间:2020-04-29 | 编辑:记者 李一晴 通讯员 李庆丽/文 戴文学/摄 | 访问次数: | 原作者:

   开云体育酒业白酒酿造科研生态基地制酒一车间的车间主任王明才,今年58岁。临近退休的他,回首四十年的酿酒光阴,仿佛又看到了那个在车间里抡着铁锹磨出满手血泡的热血少年。踏实肯干,爱厂如家,他用汗水凝成的经验,谱写出一首首酒之诗。428日,记者专访了开云体育酒业“最美工匠标兵”王明才,一起倾听他的动人故事。

  矢志不渝酿好酒
  40年前,初入酒厂的王明才还是一名临时工。王明才回忆道:“刚入厂的时候,我们是作坊式操作,酿酒车间非常简陋。工作强度也比较大,裤子都不知道磨烂了多少条,铁锹的木把不知道用断了多少根,每天手上都会生出水泡。”
  面对传统酿造劳力重、工资低的情况,很多一起进厂工友都打了退堂鼓,但王明才却深深爱上了这份工作。看着师傅们麻利地上甑、摊凉、入池、接酒,所有的一切如同魔法一样让他着迷。
  18岁的王明才每天挑战着高强度的体力劳动,常常累得说不出话来。“但我只要喝一口自酿的酒,浑身就舒畅起来,顿时充满了力量。”王明才暗暗立下誓言:“我哪儿都不去,我就好好做酿酒工,酿造最好的白酒。虽然现在是临时工,但我一定要凭借自己的努力,把这个工作干好干精,成为正式工。”
  也正是因为当时的决心,王明才扎根车间一线,一干就是四十年。现在,王明才已经是厂里工龄最长的老师傅之一。

  车间就是他的家
  王明才的大部分时间都待在厂里。他跟在老师傅后面认真学习不同时期酿酒工艺,小本子上记录得密密麻麻,每天重复念叨着师傅的示范和自己的感悟。当时,他是工友里为数不多识字儿的,工作之余总会借来老师傅的酿酒书,把书上的文字一笔一划地抄在自己的本子上,随身带着。别人干完活坐在一旁休息,他却掏出本子,把笔记念给工友听。
  为了能把操作变成职业习惯,每天早上7点多,工友还没到岗,他就已经到了车间,默默演练。到了晚上工友们下班了,他还要去车间转转,检查温度,确保发酵正常进行。
  到了90年代初,酒厂进行了改造,环境得到了很大的改善。王明才每天都会打扫车间,把瓷砖和操作用具擦得一尘不染。他总说:“发酵池就像我的灶台,钢锹和叉就像我的厨具。”大家都笑他,真把车间当成自己的家。

  乐于改造见成效
  在生产过程中王明才对于自己和工友在使用中发现的设备不合理之处,都会想着法儿改造。厂里最初的甑锅只要一运作就会存在漏气的情况,不仅浪费资源还影响工人操作。听到工友们不经意间提出的意见,王明才立即找来废旧材料,为16口甑锅在底边补上了5公分厚的钢板。从那之后,甑锅再也没漏过气。
  车间之前所使用的搅拌机离地较高,工人们得踩着木板踮着脚操作,费时又费力。王明才尝试了很多种办法,最后在搅拌机上方增加了托斗,当行车将原料抓进托斗后,工人站在平台上便可轻松将原料推进搅拌机搅拌,省去了大量人工锄、甩、抛的时间。
  提起王明才所作的这些改造,工友们都纷纷竖起大拇指:“王主任对车间的每一处零件都非常熟悉,心灵手也巧,给我们省了不少劲儿。”王明才则笑着说:“我跟这些机器都在一起半辈子了,早就有感情了。修一修改一改,能让工友们干活更有劲儿,这是我应该做的。”

    一身诗气酿酒人

  数十年积累的酿酒经验,赋予了王明才另外一个身份——“酿酒诗人”。在制酒一车间,板报上、墙面上,随处可见王明才写的打油诗,从出池到下料,从上甑到接酒,酿酒各个环节的操作典范都有体现。
  王明才说他是从去年开始琢磨写诗的,近两年的时间写了百余首。“有时候是想把经验传给新进厂的年轻人,编成诗的形式更好记。有时是在工作过程中,突然有了感慨,灵感一来我就记录下来。”王明才说。
  就这样不知从哪天起,王明才便有了“酿酒文豪”的绰号,每次出诗总能引来一群粉丝围观。年轻的工友们都喜欢读王明才的诗,他们说:“原本枯燥繁琐的工艺,王主任一改编,既好玩又好记。读了诗,我们对岗位操作的要义、工序要点也都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王明才把自己对工作的爱,用温暖的诗歌传给一代又一代的新工人。这种润物细无声的培训方式在无形中给车间的酿酒师傅们加了油,鼓了劲,一车间的原酒生产质量也在逐年提升。
  数十年的刻苦钻研为王明才带来了很多荣誉。2002年王明才荣获“安徽省轻工业技术标兵”荣誉称号、2005年获“安徽省轻工系统技术状元”称号、2009年获“先进中层管理者”荣誉称号。近期,他又获得了2020年“开云体育最美工匠标兵”称号。还有一年,王明才就光荣退休了,诸多荣誉加身,他依旧初心不变,坚守着酿酒品质直到在岗的最后一天,但他的“工匠精神”会传承久远。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